琴声悠然响起,四方帷幕之中孤坐一人,“悲欣交集”金色四字映在幕上。“金鸭香炉锦绣帷,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幕中人诗偈念毕,李叔同的人生传奇随着幕起而始。11月25日晚,紫金文化艺术节小剧场展演剧目校园版《李叔同》在南京艺术学院黑匣子剧场演出。
“早在三年前,我就有把李叔同的故事搬上舞台的想法了。”在演前谈时,导演、编剧王婷开门见山。她一直视李叔同为精神导师,“宜有所信仰,求精神上之安乐”也是她始终追求的人生境界。今年参与江苏省剧本创作孵化中心首期孵化项目,王婷终于有机会完成夙愿。
与单刀直入顺着时间脉络展现李叔同的一生不同,本剧选择以李叔同和刘质平的师生情谊为主线,以“山色”“花香”“世梦”“观心”四章从刘质平的视角串联起李叔同生平的重要事件,在日本留学创办“春柳社”,排演《茶花女》;在城南草堂与“天涯五友”激扬文字;剃度出家后的自我反思。“以刘质平切入,可以更贴近普通观众,从红尘中人的视角去理解先生‘出家’背后的原因。再加上刘质平是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有这么一份学校情缘在。”王婷解释。
“寻自己”是校园版《李叔同》的内核。故事里,“李叔同”在古琴声里寻自我,在光影追随中寻内心。故事外,年轻演员们也在排练中寻自己。
作为南京艺术学院2019级导演班的班主任,王婷选择让13名大三学生挑起重担。“由于疫情原因,留给学生们排练的时间只有一个月,剧本是半文言文体,加上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表演大戏,又是这么一个离他们比较远的角色,难度很大。”王婷说。
舞台之上,李叔同的扮演者汪海若目光如炬,声音清澈,一身长袍,不卑不亢,隐约可见叔同先生当年风采。作为“00后”,为了接近这位文艺大师,汪海若做了不少努力,一个月里尝试了读佛经、吃素、禅修,还将头发剃成寸头。“演这部戏之前,我的性情有些浮躁,一个月下来我明显感觉我的注意力更加专注,也更明白‘修心’二字。未来,我想只要像先生一样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都能成功。”刘质平扮演者陈实同样体会颇多:“读到先生给刘质平的书信,我明白了什么是真,什么是务实循序,这次排练对我而言是一次人生的蜕变。”
“先师与余,名为师生,情深父子。”剧中李叔同与刘质平师徒情深也在剧外王婷和学生们的身上得到映照。
李叔同B角、唐肯扮演者刘子粤回忆,“排练到一半的时候,有一次王老师严厉地问我能不能演好,给了我很大的压力,但也正是那次谈话,让我从轻飘飘的状态里走出来,沉下心意识到这是多么宝贵的一次机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伴着熟悉的《送别》旋律,舞台上空无一物,徒留一地白花。看完剧的高先生心情激动:“在这部戏中我能看到高校学生对于戏剧的热爱,作古的李叔同和青春的生命恍惚中有一种跨越时空的勾连。虽然表演还有很多稚嫩的地方,但是我相信这次小剧场表演对这群孩子而言,不管是从艺还是人生,都会有正面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