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山”是什么?是每个人心中那片理想中的彼岸,还是我们试图逃避现实的避风港?在话剧《如果去了忘忧山》中,三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故事,带领观众走进一场关于生命、失去与和解的心灵之旅。
01 创作灵感:从跑道到舞台
戏剧与影视学院硕士生导师张博副教授的创作灵感源于长跑。在跑道上,他思考人生,感慨生命的脆弱与坚强。这些思考最终凝结成了《如果去了忘忧山》的剧本。剧中,女性角色在社会与家庭中的复杂角色被深刻探讨,她们的困惑与无助像藤蔓一样缠绕着生活,而她们的坚强与勇敢又让人动容。“忘忧山”象征着每个人心中的理想彼岸。张博提到,多年前一位朋友意外离世,其母亲去了一座山从此杳无音讯。让他开始思考:如果失去至亲的人能够到达“忘忧山”,是否真的能放下痛苦?
02 三个故事:独立又交织的情感世界
剧中,果儿、石头、史沫等角色各自挣扎于生活的困境中,她们都在寻找与自我和解的方式。联合导演黄沁潇表示,三个故事虽然独立,但通过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式,观众可以在不同角色的命运中找到共鸣。“我们不会刻意追求故事的‘典型性’,而是希望通过人物的内心线索,引导观众理解她们的命运与情感。”黄沁潇说。剧中,同一位演员饰演四位女性角色,这种大胆的尝试不仅放大了角色之间的差异,也让观众更好地对比她们的选择与命运。
03 舞台呈现:打开内心的“箱子”
在舞台设计上,《如果去了忘忧山》摒弃了传统的生活化布景,而是采用一个“打开了的箱子”的概念。灯光、音效、多媒体等手段都服务于揭示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而不是让观众完全沉浸在舞台幻觉中。“我们为观众保留了多个视角,让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窥探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思考自己的生活。”黄沁潇解释道。
04 演员挑战:一人分饰四角
主演盛贝娜在剧中一人分饰四角,其中三位都是母亲。她坦言,这些角色与自己的性格反差极大,但正是这种挑战让她更加投入。“演戏没有捷径,在台上就是真听真看真感受。”她说。 盛贝娜希望通过自己的表演,让观众感受到这些普通人的故事背后的力量。“虽然她们平凡,但她们的故事同样动人。”
05 观众期待:淡淡的诉说,持久的思考
制作人高颖表示,这部剧并没有复杂的宏大叙事,而是通过淡淡的诉说,试图疗愈观众的心灵。“如果观众能在110分钟里想起身边的某位亲人或朋友,甚至自己,那这部剧的目的就达到了。”黄沁潇也期待观众能够在观剧过程中产生共情。“如果观众在看戏时微微点头,那便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
06 南京新剧荟:青年戏剧人的平台
《如果去了忘忧山》入围南京新剧荟,创作团队表示这是一次与生活对话的机会。“我们选择温柔地去表达,希望每个人都能好好生活下去。”对于青年戏剧人面临的困境,他们坦言虽然优质剧本稀缺和资金筹集困难是两大挑战,但只要戏剧人保持真诚与热情,终能战胜困难。
《如果去了忘忧山》它用淡淡的诉说,带领观众走进角色的内心世界,感受她们的挣扎与勇敢。正如张博所说:“鲜活的人生不只有明媚,还有与悲伤共舞。”如果你也曾为生活的困惑所困扰,不妨走进剧场,与“忘忧山”来一场心灵的对话。
主创团队介绍
张博:2000级南京艺术学院表演专业,编剧、导演。
黄沁潇:2009级南京艺术学院导演专业,联合导演。
盛贝娜:2000级南京艺术学院表演专业,主演。
高颖:2005级南京艺术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制作人。
四位主创均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影视学院,
他们的专业背景与丰富经验为《如果去了忘忧山》注入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演出信息
- 时间:2025年3月22--25日19:30 - 地点:南京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院黄瓜园剧场
- 时间:2025年3月29--30日19:30 - 地点:南京紫麓雨花剧院
- 购票平台:大麦、微信搜索“南京新剧荟”
欢迎全校同学前来观看
领票方式:演出当天中午12:00于 戏剧与影视学院门厅领票, 票数有限,先到先得。
期待与你,在忘忧山相遇。